電動車新貴能否顛覆傳統汽車產業


鋰電世界 2013年特斯拉在美國橫空出世,超越寶馬7系和奔馳S級成為同價位豪華車的首選車型,隨即在資本市場旋起了一股龍卷風,其股價在市場的爭議聲中不斷創出新高,空頭無奈倉惶平倉落難而逃。特斯拉市值的迅速膨脹刺激了市場的神經,這股熱潮傳遞到國內,一而再,再而三地成為市場熱點。難道這是電動汽車顛覆傳統汽車產業的前兆?
無疑,特斯拉訂單紛至沓來,業績上扭虧轉盈,宣告了電動汽車在商業上的首次成功,這具有劃時代的意義。Elon Musk這個硅谷天才采用硅谷模式重塑了汽車研發和營銷的流程,巧妙地在高端市場撬開電動車的大門,讓傳統車企不寒而栗。
但我們并不認為這會是一場對傳統汽車產業的顛覆。特斯拉的主要賣點有兩個:一是可視化、智能化的操作體驗(如“所見即所得”的大觸屏操作、遠程更新操控軟件等),二是不亞于傳統跑車的環保節能用車體驗(加速時間短、續航里程長、節油效果突出)。對于前者,各種高科技設備正不斷應用在傳統汽車上,智能化是傳統汽車的升級方向之一,談不上是顛覆。對于后者,電動汽車與傳統汽車的不同在于動力總成,“電池+電機”的組合替代了“發動機+變速箱”,底盤、車身等總成并無大的變化,總體技術架構和生產方式也沒有顯著的改變。一個面向大眾化汽車市場的優秀經營模式包括卓越的產品性能、協同合作的供應鏈體系、低成本的精益生產方式、廣泛而便利的銷售與服務體系。在這些領域傳統汽車巨頭仍然擁有強大的優勢,動力總成的更替并不是對整個車企經營模式的顛覆。而且,采用“電池+電機”組合本來就是傳統車企的戰略之一,只是它們之前都在觀望等待動力電池成本的下降及充電基礎設施的完善。
電動汽車的突出優勢是節能環保,這是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重要因素,但未必是最重要的因素。比如,購買成本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以節能效果突出的混合動力汽車舉例,深度混合動力車在美國城市工況的節油率可達30%-40%,售價只比同檔次傳統動力車貴4000美元左右(約2.5萬元人民幣),但2013年美國所有混合動力汽車銷量合計只有48.9萬輛,市場滲透率僅3.1%。
汽車是在各種復雜路況上工作的由3萬多個零部件集合而成的批量化工業制品。在滿足嚴苛的品質要求下,控制成本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不僅僅需要設計上的優化(依靠長期的經驗積累及優異的技術研發),需要整個供應鏈體系的配合與持續改善,生產批量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影響成本的因素。特斯拉在成本控制上的優勢,僅僅是由于它創新的電池管理系統幫助它得心應手地采用成熟且低成本的18650電池。但它在其他零部件采購成本和制造成本上并不具備優勢。這些領域恰恰是傳統汽車巨頭的優勢所在。如果特斯拉不能如期大幅降低成本,那它還仍然是面向高富帥的小眾產品。
除了可承受的成本,消費者還需要安全、可靠、舒適和品牌等等。比亞迪(40.74,0.00,0.00%)在電動車領域走在國內同行前列,在成本控制上也有獨到之處,但它的挑戰是如何提升產品設計及制造品質,吸引更多的消費群體。
針對特斯拉的挑戰,各大車企紛紛開始出手還擊。寶馬城市電動車i3于2013年11月在歐洲首發上市,雖然續航里程不到特斯拉的一半,但售價3.5萬歐元起,比6.8萬美元起的特斯拉更為親民,迅速在歐洲走俏。今年寶馬還將推出超級電動跑車i8,續航里程500公里超過特斯拉,直接與特斯拉競爭。豐田也不甘示弱,宣布2015年推出終極電動車——燃料電池汽車,售價僅5萬美元。
電動車新貴與傳統汽車巨頭的競爭,才剛剛開始,好戲還在后頭。對消費者而言,競爭何嘗不是一件快事,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杜亮,清華大學管理學碩士,4年證券從業經驗。曾任職于廣汽集團(7.27,0.00,0.00%)發展部,從事戰略規劃及投資管理工作;2010年3月加盟鵬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擔任研究部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