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世界 [即便是模式合理、充電樁落地,盈利又從哪兒來?從眼下來看,直接的來源就是充電服務費,但即便以一度電一元錢的價格來算,投資回報率也非常低]
“其實這(新能源充電樁)現在還沒能形成一個行業,所有目前在做這件事的在我看來也不能單純稱之為企業,因為企業都是要有盈利的。”市場的提速雖然讓新能源充電樁建設進入“點子”+“資金”密集期,但聚電網絡公司(下稱“聚電”)CEO賈雪峰卻有不同的見解。“投資人喜歡聽故事,但說白了,充電樁的建設和運營最終做的是服務,所以現在最重要的是要做好用戶體驗。”
在新能源概念風起云涌的當下,聚電只是眾多充電設備加運營服務商中的一員。不過,當行業中的大多數都將目光放長遠至未來的盈利上時,賈雪峰卻不愿意過多涉及這個問題。
“現在遠沒到可以談盈利的時候。”深圳市華路德電子技術開發有限公司(下稱“華路德”)董事長孫浩對記者表示,“雖然現在行業談得最多的是‘羊毛出在豬身上、狗來買單’,但事實上,這種說法更多還是停留在概念層面。”
時機到了?
“幾年前我們就開始了產品研發,但今年才開始布局這個市場。因為現在我們認為時機終于到了。”孫浩告訴記者。在今年之前,華路德更多是以一家智能停車咪表供應商的角色出現在公眾視野中,而眼下,覺得機會來了的孫浩試圖進入充電樁運營服務行業。
“現在建充電樁一定要改變‘路徑依賴’的慣性思維。”孫浩說起他自己對這一領域的見解。“之前電網運作是要建充電站,而且那時候認為是要建得和加油站一樣多,但實際上,充電站怎么可能和加油站一樣多?”在他看來,由于電動車被定義為“短途代步工具”,因此,其實只要能在使用過程中隨停隨充,給車補電,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消費者的“里程焦慮”。
在此背景下,華路德研發了兼具泊車計時收費以及提供充電服務的充電樁。“現在充電樁建設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場地沒辦法單獨落實。”孫浩告訴記者,而這種具有雙重功能的充電樁可以在并不單獨占地的情況下得到落地。與此同時,在安裝上,由于咪表本身也需要布線,因此,也省掉了單一的充電樁需要布線的麻煩。
不過,這種具有雙重功能的充電樁只適用于新建的小區或者停車場的停車位。對于已經安裝好咪表或者不適合安裝上述充電樁的停車位,華路德研發了新的可移動充電倉與之匹配。所謂的移動充電倉,從為電動車供電的角度來看,其類似于一個“充電寶”,一端連接固定電源,而另一端是電動車。“如果車主到了停車位,可以通過APP選擇充電服務,然后我們的收費值守人員會將這個充電寶拿到車主面前并幫忙連接,等車主走后再將充電寶收回,整個過程相對來說比較便捷,還可以免去場地占用。”孫浩介紹道。
“整個運營我們會和道路停車運營商去合作。在此之前,我們的咪表和停車收費系統已經和35個城市有合作,要推廣現在的產品有一定的基礎。”孫浩告訴記者。由于目前很多城市都在提“智慧城市”的概念,而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正是“智慧城市”的子項目之一。在他看來,如果能聯合道路運營商去為政府解決目前基礎設施建設中遇到的問題,應該能獲得更多的支持。“我們現在已經和一些合作方在談,大概下半年樣本就會出來。先從二三線市場開始做起,然后考慮進入一線市場。”
盈利為時尚早
在孫浩看來,停車+充電的模式比單純運營充電樁更加“靠譜”,商業模式也更加清晰。“因為我們自己是設備供應商,所以我們是以成本價投入,但以市場價去尋求合作,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政府再能給我們一些補貼,那么我們的整個投入成本將會比別人低很多。”孫浩告訴記者,而在后期運營階段,即便是短期內沒有車來充電,但照樣會有停車費作為支撐。“在新能源車多的市場,停車可能成為一個‘附加值’,相反,如果新能源車少,那么充電是一個‘附加值’”。
有了上述背景,孫浩認為,華路德可能就會比同類型的企業跑得更快。“就算是跑馬圈地吧”,可以提前掌握資源,將消費者和市場攥在手里。
雖然對市場推廣有很大的把握,但和賈雪峰一樣,孫浩也認為“目前算盈利的時間節點遠不成熟”。
一是新能源車還未能在全國范圍內大面積普及,二是即便是在模式明朗的背景下,要將項目落地也尚需時日。“涉及的部門太多,比如發改委、電力局、路政等,每個地方都要一個一個去溝通,沒有現成的模式,只能一步一步來。”孫浩告訴記者。
不過,即便是模式合理、充電樁落地,盈利又從哪兒來?從眼下來看,直接的來源就是充電服務費,但即便以一度電一元錢的價格來算,投資回報率也非常低。
“現在做充電樁運營的主要有幾類,一是儲能企業,充電樁業務只是公司業務的一個小分支,他們可能會選擇參與地方招標,做一些公共充電樁的項目業務;二是上市公司,通過概念運作獲得資金的效率遠高于實業;還有一類就是真正做私人消費市場的。”賈雪峰告訴記者。如果說到盈利,似乎是第三類企業更應該考慮的問題。
“我們在做這件事之前,肯定會有自己的測算。但現在不想說得太多。”孫浩表示。
同樣的,這也是賈雪峰不愿記者深究的問題。“你追問我,肯定也是希望聽到一個包裝起來的故事,就像在資本市場,投資人都喜歡聽故事一樣。”賈雪峰笑稱,自己眼下更愿意先做好用戶體驗。只有將一個一個的車主都聚攏到自己打造的平臺之下,形成一個生態圈,下一步甚至是再下一步的“盈利”才可能被更多談起。“不要著急,再耐心地等一到兩年,多給我們一些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