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一代能源系統,“燃料電池”及為其供應氫燃料的“氫基礎設施”再次受到關注。2015年~2017年,日本三家汽車廠商將正式上市由燃料電池驅動的“燃料電池車”(FCV)。并且,日本10家能源供應商宣布,在2015年之前將在日本國內建成100座加氫站。日本爭取在2030年之前建成5000座加氫站。
而且,日本由于電力短缺問題日趨嚴重,一直在推進大量采用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因此,為了實現電力消費削峰及電網穩定而充分利用氫基礎設施和燃料電池的趨勢也在增強。
以氫基礎設施和燃料電池為核心,將氫氣作為二次能源(能源介質)進行流通的“氫社會”即將到來,這種說法由來已久。早在2002年,豐田汽車公司和本田公司就已開始租售FCV,但后來被純電動汽車(EV)熱潮淹沒了。現在氫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明確的發展計劃,因此這個話題又被提了起來。
與加油站并設加氫站
氫基礎設施中,日本目前已建成13座加氫站,而且著眼于商用化的加氫站已經問世。吉坤日礦日石能源公司于2013年4月19日,在海老名市中新田加油站中并設了供應氫氣的“加氫站”(圖1)。

這是日本首次嘗試在現有加油站里設置加氫站。這樣做的好處是服務效率高、方便用戶及實用性強。
該加氫站采用“異地輸送”方式,就是用專用拖車將在吉坤日礦日石能源根岸煉油廠制造的氫氣運到加氫站,儲存在儲氣罐里。充氣壓力為700個大氣壓。日本計劃將來建立與汽油供應鏈一樣的氫供應體制,運送制氫廠等大量、高效率生產的氫氣,“異地輸送”就是適合在燃料電池車全面普及后大量供應氫氣的方式。
以前,在市區與加油站并設700氣壓加氫站受到限制,而2012年11月日本政府修改了《普通高壓氣體安全標準》后,就不再受限。
利用純氫可提高發電效率
4月19日,神奈川縣主辦了題為“神奈川掀起氫氣革命——新一代能源的主角是氫氣”的研討會。神奈川縣知事黑巖祐治親自擔任協調人,召集吉坤日礦日石能源社長一色誠一、日產汽車副社長山下光彥等有識之士,舉行了專題討論會,就如何在擁有制氫聯合企業、適合建設氫基礎設施的神奈川縣創建示范項目,推動FCV和固定式燃料電池的普及展開了討論。
在燃料電池的實用化方面,日本市場上已有了采用固體高分子型燃料電池(PEFC)的家用熱電聯產系統“ENE-FARM”,預計2013年累計設置量將超過4萬臺。ENE-FARM使城市燃氣的主要成分甲烷在重整器中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作為燃料電池燃料的氫氣。
如果車用氫基礎設施得到完善,通過將其轉用于家庭和商業用途,那么以后就無需使用重整器了。也就是說,可以通過使用“純氫”提高發電效率。
有關方面正在重新評估發電效率更高的固體氧化物型燃料電池(SOFC),日本國內也開始投產家用SOFC,這些對氫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將起到推動作用。如果SOFC也能使用純氫,那么發電效率就有望進一步提高。
用燃料電池車為生態屋供電
關于燃料電池,最近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動向,那就是不單獨使用燃料電池系統,而是將之與家庭、大廈及工廠連接起來,用于削峰和穩定電網。
日本自東日本大地震后電力一直短缺,削峰需求巨大。而且,還計劃大量采用太陽能發電等輸出不穩定的可再生能源,因此穩定電網的需求也很大。
例如,本田于2013年4月宣布,作為“北九州智能社區創建事業”的共同實證實驗,開始利用該公司的燃料電池車“FCX Clarity”進行為家庭供電的實驗。具體就是,與地區能源管理系統(Community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CEMS)聯動,由FCX Clarity為北九州市環境博物館內的北九州生態屋供電,以驗證電力錯峰效果(圖2)。此外,還將驗證在緊急情況下FCX Clarity作為可移動發電設備使用的實用性。

在北九州智能社區創建事業中,豐田采用了兩輛燃料電池叉車,通過管道輸送煉鐵廠副產的氫氣,建設了一座加氫站。該公司進行的實證實驗是,根據CEMS發出的指令,通過叉車在不工作時向工廠電力系統供電,以實現工廠及整個地區的錯峰。
北九州市率先啟動了“氫城項目”,已在“生命之旅博物館”設置了磷酸型燃料電池。該項目通過管道向燃料電池輸送鋼鐵廠副產的氫氣以進行發電,并將發電廢熱用作吸收式制冷機的熱源。并且使燃料電池與CEMS聯動,在地區內的電力需求大時提高負荷運轉。從2013年度開始進行實證實驗,以驗證燃料電池對削峰的貢獻。
還在研究儲存氫氣
有關方面還在研究,利用剩余電力電解水,將產生的氫氣儲存起來,然后供給燃料電池進行發電,由此實現電網穩定化。這充分利用了氫能源的多樣性,即電網的穩定不僅可依靠化石燃料,還可利用剩余電力實現。
作為用于穩定電網的蓄電系統,目前主要有NaS(鈉硫)電池及鋰離子電池等蓄電池,而這些化學電池面臨的課題是,不適合用于瞬間輸入輸出及長期(成月)蓄電,而且成本也很高。使用氫氣的蓄電系統則適合以天或月為單位進行蓄電,有關方面已開始進行研究開發。
比如,巖谷產業公司在北九州市東田地區的養老院“愛香苑”設置了水電解裝置、儲氫罐及燃料電池,并從2013年度開始進行實證實驗。通過與CEMS聯動和控制,在地區電力有富余時將之轉換成氫氣儲存,而在用電需求增大時啟動燃料電池供電。目標是為地區的電力供求調節做出貢獻。
歐洲也已開始嘗試利用剩余電力儲存氫氣。在丹麥的洛蘭島(Lolland),從2007年就開始用風力發電的剩余電力等將水電解,提取氫氣,通過管道將氫氣運送到約40個家庭(圖3)。每個家庭都設有燃料電池熱電聯產系統,用于供電和供熱。德國和法國也于2012年啟動了氫氣儲存計劃。德國計劃儲存大規模海上風力發電的剩余電力,法國計劃儲存太陽能發電的剩余電力。

不過,氫氣儲存的缺點是,在電解水、儲存、燃料電池發電這個過程中會損失很多能源。但優點是可以長期儲存,因此也有人認為,這種方法適合于風力隨季節而變化很大的風力發電。今后需要通過實證項目進一步明確氫氣儲存的優缺點,以開拓最佳市場。(日經能源環境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