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世界 2009年,國家《汽車產業調整與振興規劃》提出,要形成50萬輛純電動、充電式混合動力和普通型混合動力等新能源汽車產能,到2011年,實現新能源汽車銷量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5%左右。為了實現這個看上去很美的目標,我國在25個城市開展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并在5個城市開展了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2010年擴大到25個試點城市。
到了2011年7月,科技部出臺《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又提出到2015年電動汽車保有量達到100萬輛。然而,2012年獲準通過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又將100萬輛的目標,調低至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達到50萬輛。
新能源車的銷量目標一再調整的背后,當然會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也應該也少不了預期太過樂觀與市場銷售困難所形成的巨大的反差。中汽協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到2012年底,25個城市實現新能源汽車銷售僅27432輛,占汽車銷售規模的0.1%還不到,與當初的設想有著很大的差距。
一般來說,價格、技術以及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是新能源車銷售遇阻的主要原因。好在,目前的新能源車技術,特別是純電動汽車的技術已經有了長足的進展,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而在價格層面,由于一些示范城市也推出了力度不小的補貼政策,人們購買此類產品的實際成本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縮減,因而,這兩方面的因素已經不再成為制約新能源車銷售的主因。個人認為,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是目前限制新能源車市場發展的主要原因。
在2009版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中,中央財政并不直接補貼基礎設施建設,這在很大程度上,很難刺激并調動起地方政府主導興建新能源基礎設施的積極性。而新版的補貼政策,則讓人看到了一點希望。
2009年提出的補貼政策到2012年底到期后,在經過9個多月的等待之后,日前,有媒體報道,新一輪新能源汽車補貼細則已經確定,目前正在走審批程序,近日將對外公布。相對于之前的政策,新政中充電站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也將獲得中央財政補貼,這是一個亮點。
不妨樂觀地設想一下,如果有了布局合理的充電站、充電樁等配套設施,車主的便利程度會得到極大提升,日常出行時對續航能力的擔憂由此消彌,在油價高企的汽車消費環境中,人們購買新能源車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而如果中央財政對地方的補貼落實到位,配套基礎設施有望在更多的城市里、更多的道路旁得到普及,從而解決新能源車車主遠行的續航問題。在此基礎上,輔之以購車補貼等措施的執行,此類車型的銷售自然會得到大幅提升。
現在的問題是,就目前公開的信息來看,新政中有關基礎設施的補貼,還只是一個有待明確的提法,希望在正式公布的補貼政策中,我們能看到有關這方面的具體說法,使各地新能源車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僅真正納入頂層設計的范疇中,而且進入到實質性的執行階段,如此,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才會取得真正的效果。如果還只是停留在未加明確的原則性倡導狀態,新能源車市場的發展,仍會停滯不前,各種發展規劃只是看得到卻摸不著的浮云。